close

從佳冬鄉海埔庄常民淹水紀錄牆--反思林邊溪流域地下水層的改變

作者:葉正洋

屏東縣六堆觀光協會/理事長

前屏東縣佳冬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計畫主持人

註:本文作者在Facebook及背包客棧係以"文化佳冬"之名稱作網誌文章之交流與分享.本圖文受著作權保護,未經同意,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網址"或"轉寄"方式做交流,分享到你的世界。

 

  在海埔庄(燄溫村)有位周姓居民在自家房屋外牆,記錄著每年颱風或豪雨帶來洪水之淹水紀錄;面對地球溫暖化,造成極端氣候,以及災害常態化時代來臨,看屋主的微笑是苦還是樂,或只能苦中作樂。這片淹水紀錄牆先前還有這段記載:「燄溫村海埔地區於1981年還是一個典型的農村,二期稻作加上一季雜作(紅豆、白豆、酸白菜等),從不為水患所苦。但隨著養殖漁業興起,魚塭面積增加,水資源供應不暇,大量地下水使用,造成地層下陷,逢水必淹,雖經填土增高結果,依舊未盡人意…。」
  周姓居民,在自家外牆上畫記每次淹水的紀錄,經過媒體曝光後,卻成為著名的景點──筆者將它取名為「海埔庄常民淹水記錄牆」。

00.0PhotoCap_周金明  

 (圖01.1)周姓居民

00.1PhotoCap_淹水紀錄牆     

 (圖01.2)八八水災水淹3.6米,超過周宅一樓頂,因而在屋頂加蓋一矮牆,畫記八八水災淹水高度

00.2PhotoCap_照片 006淹水紀錄牆  

(圖01.3)99年919凡納比颱風,再度淹水,圖為0921水退之後所拍攝

919淹水高度  

 (圖01.4)99年919凡納比颱風後,0921採訪,海埔庄的阿伯說前天晚上,水淹到這條線高度

 

從自然環境與歷史的發展來回顧


(一)清朝時期
  林邊溪之上游發源於南大武山系之來社溪及瓦魯斯溪二條山溪,在來義大橋附近匯集後成為來義溪,經潮州斷層處沖積成一扇形平原(有人誤稱為林邊溪沖積扇,事實上從歷史演進應稱為來義溪沖積扇),範圍包括萬巒、潮州、崁頂、南州、新埤、林邊等鄉鎮,古有北岸河發源於此,六堆之左堆客家先民最早時期,也就是從東港溪海口上溯接至溪洲溪(南州)再接北岸河,於北岸河南側開基設南岸庄,之後開打鐵、建功、新埤頭、茄苳腳、石公徑、下埔頭..等13庄,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六堆之左營(堆),即由南岸13庄鄉勇組成。另外力力溪發源於大漢山系之石可見山,經潮州斷層處沖積成一扇形平原,為力力溪沖積扇平原。

  林仔邊溪之名稱在清朝時期,尚未有此河川之名稱,謹先敘明。來義溪經潮州斷層後沖積成一扇型平原(來義溪沖積扇),在清朝時期還沒有築堤防前,山上洪水進入扇頂端礫石層,大部分水量則可被吸收,注入地下,補注大量之水進入地下水層,因而此沖積扇平原之扇央區(扇形平原之中央)常年有地下伏流水冒出供灌溉使用。南岸13庄的客家先民入墾於此,即是因為此地下伏流水可供農作灌溉之需。

01.PhotoCap_二沖積扇平原(R2)文件檔           

 (圖02)來義溪及力里溪(或稱力力溪)所沖積而成之扇形平原(底圖為台灣堡圖)

 

02.PhotoCap_林邊溪沖積扇平原(堡圖)(R2)(文)  

  (圖03) 來義溪經潮州斷層所沖積出來的扇形平原(暫稱林邊溪沖積扇),在測繪台灣堡圖(1898~1904)前還沒有築堤防,北岸河明顯可見。

 

(二)日本時代 

1.萬隆、新厝、四林製糖農場的開闢

  關於林邊溪堤防之闢建,過去所見之資料大都這麼書寫:1912年(大正元年)台灣總督府為了防止林邊溪扇形平原中、下游之潮州、萬巒一帶已開發耕地與村落受洪水的衝擊,因而在來義鄉丹林村開始建造「大石提」工程。大石堤的路線設計為往東南至糞箕湖庄、建功庄、千三、新埤頭、林仔邊..等分年分段築堤,這個堤防興闢之後產生的浮覆地,開闢做為栽種甘蔗之農場 。但筆者對照1904的台灣堡圖(圖03)及1928年的台灣地形圖(圖04),則可發現日本政府及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開闢了萬隆、四林、新厝等三個製糖農場。主要原因是當時國際糖價高、利潤好等因素,日政府計畫大面積種植甘蔗製糖,或者更直接說係為了製糖農場之經濟開發,但為了防止南大武山系集水區所帶來的的山洪水沖毀這3座農場,因而在萬隆農場之南側,開始興闢大石堤工程,把洪水引入堤防內,縮小行水區河域,成為現今的林邊溪河道。

  當時為了灌溉萬隆等3個製糖農場,由台灣製糖株式會之工程師鳥居信平氏,調查林邊溪上游水文,主要是找出枯水期仍會冒地下伏流水(湧泉)的常流點處,設計地下集水廊道一座,供農場灌溉之用水,為現今著名之二峰圳。同時為了加速萬隆農場的開發,日政府及台糖株式會社有計畫性的獎勵台南州北門郡學甲庄及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岡山街等地區人民來此開墾農場,而形成萬隆、海豐寮、保水泉等農場移民村聚落。

    來義溪口之大石堤及林邊溪堤防的興築,使沖積扇扇頂之洪氾區一大片原本荒野的未開發的土地,變成台灣糖業株式會社的「萬隆 、四林、新厝等製糖農場」,卻也因堤防興建,致行水河域改道,造成北岸河之消失、沖積扇水文之改變及地下水入滲的減少。

03.PhotoCap_萬隆四林新厝農場(地形圖)(R1)      

(圖04)1928年台灣地形圖林邊溪沖積扇扇頂開闢了三個製糖農場

04.PhotoCap_林邊溪大石堤(地形圖R1)        

  (圖05)把洪水引流至萬隆製糖農場之南側之做法:從來義溪出扇形平原之溪口開始興建大石堤工程,分年往下游施做堤防.

 

2.力里溪沖積扇大响營製糖農場之開發

  力里溪發源於大漢山系之石可見山,經潮州斷層後沖積成一扇型平原(力里溪沖積扇)。大响營製糖農場之開發時期,也是利用沖積扇之扇頂端荒地開闢而成。從1928年台灣地形圖(圖7),可以看出力里溪沖積扇的扇頂區開闢大响營製糖農場之後,為了避免出力里溪之山洪水沖毀大响營農場,而築堤防,將洪水往西北方向導流至新埤與林邊溪交會合成一條溪流(圖07及08)。此等開發行為也是改變河道行水方向,導致水文改變及地下水補注減少等問題。

 05.PhotoCap_力里溪沖積扇(R1)C  

(圖06)力里溪沖積扇平原(圖底為台灣堡圖)

06.PhotoCap_力里溪沖積扇地形圖(R1)  

(圖07)從1928年台灣地形圖看出力里溪沖積扇的扇頂區已開闢為大响營製糖農場,並可看出力里溪出平原處開始築堤防,將洪水往西北方向導流至新埤之千三庄與林邊溪交會合成一條河川

09.PhotoCap_興華農場空照圖  

(圖08)力力(力里)溪受堤防之導流,往西北向流至新埤千山庄與林邊溪交會,合成一河川

 

(三)台灣光復後

  林邊溪與力力溪交會的三角地帶(箕湖、餉潭、獅頭等)(圖09),在過去常常造成水患,每年「騎秋」洪水氾濫期間,當地居民必須用石頭築堤抵擋水患,當地生活條件極差,必須不斷地與無情的大自然搏鬥。因此1975年台糖辦理該二河川整治時,被地方視為盛事,台灣電視公司亦拍攝影片慶祝。 

  屏東糖廠於1975年元月設立「林邊力力溪開發工程處」,林邊溪與力力溪河川三角地開發墾植自1975 年1 月至1980 年6 月完成,投資金額665,078,000元,開墾土地1,298.16 公頃,獲得淨耕地1,132.23 公頃,每年可增加砂糖產量5,519 公噸,本項計畫的開發完成,非但可使台糖公司增加土地,另外因為土地之開發利用,化洪水氾濫區為良田,對繁榮地方和確保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亦有相當助益。

  此開墾地開墾完成後,屏東總廠將開墾所得土地移交南州糖廠成立興華農場經營(圖08),為台糖公司面積最大的農場,每年期植蔗面積均在700 800 公頃左右(參考《台糖五十年》)。

08.PhotoCap_林邊與力里三角帶(地形圖)  

(圖09)林邊溪與力力溪三角帶礫石層地質,過去是扮演補注地下水之洪氾平原(圖底為台灣堡圖)

 

11.林邊力里三角帶洪氾平原  

 (圖10)林邊溪與力力溪交會的三角帶礫石層是補注地下水之良好地質(圖資參考:魯台營)

12.洪氾平原

 (圖11)林邊溪與力力溪三角帶礫石層地質,過去是扮演補注地下水之洪氾平原(資料參考:魯台營)

 

13.地下水補注原理示意 

(圖12)地下水補注原理示意圖 (資料參考:魯台營)

 

    14.糖場平地造林                     

(圖13)國外低人工成本之競爭,南州糖廠於2003停止製糖,三角帶1000多公頃的甘蔗園現已改為平地造林場地,但堤防仍阻擋著河水進入林場(資料參:魯台營) 

 

 

佳冬鄉產業發展史_(台灣光復後)

 

佳冬全區早期以水稻及香蕉為主要經濟作物、民國50~60年代以香蕉為大宗,後因台灣青果合作社剝蕉案(1969年3月),吳振瑞被控以金碗金盤賄賂官員等,被判徒刑(後來平反),日本外銷市場通路流失,台灣香蕉王國之美名也因此而拱手讓人;另外1968年首次在佳冬鄉發現的香蕉黃葉病以及擴散蔓延的衝擊,台灣香蕉產業因此一蹶不振。

 

1.沿海區村落

 民國60年代,因外銷鰻魚利潤甚佳,佳冬地區鰻魚養殖戶遍佈,造成過量生產而價跌,後來又因廖一久博士人工繁殖草蝦蝦苗成功,因為養成容易且利潤豐厚,民國65年轉為養殖草蝦,但隨著白點病毒侵襲之下造成養殖規模逐年減少,居民開始轉變養殖其他魚種,居民先以小規模水產養殖的方式取代草蝦,累積資本後因石斑經濟價格高、獲利甚佳,迄今則改以養殖石斑與龍膽石斑或其他較短期之經濟魚種(如金鐘、午仔魚等)。

 

2.內陸平原村落(非沿海區之村庄)

 長期以來水稻產值低落,民國70年代工業發展起飛,投入工業部門所得高於農業部門,年輕人力開始外流,形成現今農村老人化等普遍問題。本地區農業生產改以種植蓮霧、檳榔、香蕉為主要農產;又種植蓮霧,非常耗工,種植香蕉,需要年輕體力,因而種植蓮霧或香蕉成為留在家鄉的專職農來照顧,而種植檳榔,無需每日照顧且無須年輕體力也可採收,因而成為「兼業農」(假日照顧)或「老農」作物栽種的首要考量與選擇。

 

 當一個地方生存的基本條件都失去的時候,地方社區人口的流失也將加速。失去人的社區,結構弱化將會加速擴大。地方生活與地方文化的邊陲化及崩解也將是必然的趨勢。「地方活化」,回歸到問題的根源,仍是產業與生計,如何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創造一個讓年輕人可以留在家鄉安身立命、生存繁衍的環境,讓在地生活與文化得以延續及自然傳承…等,成為本鄉在追求永續發展「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以及艱鉅的挑戰。

 

地層下陷的物理原理

 土壤間原本會存在著一些地下水分,這些水分子會有水壓力,因此會撐住土壤,當我們超抽地下水時,土壤顆粒間的水分不見了,這時候就會造成土壤收縮,也就是我們在地表所看到的地層下陷了。

 

 10.水分子寶寶  

(圖14)水分子寶寶被抽離之後,土壤受上層載重就緊密壓縮而下陷了(資料來源: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fhshgeo01/f_3895806_1.jpg

 

本地區地層下陷原因

 本地區發生地層下陷之因素,事實上為(1)整體屏東平原地下水資源利用之分配管理整合失調,以及(2)本地區位處於屏東平原林邊溪出海口,也是地勢高程最低處,

 在整體屏東平原(或林邊溪流域地區)地下水抽用量超過補注量的情形持續發生時,位於最下游之沿海地區因為地層結構較為鬆軟,地勢也最低,當地層下陷所衍生之問題(如海水倒灌、土壤鹽化、淹水等)就發生於此。

 長久以來,本區養殖背負著引起地層下陷的罪名,事實上,工業用水、民生用水、農業用水都和地下水抽取有關。

 

造成地層下陷之歷史遠因

 從日本時代之台灣糖業的發展史,當時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導致國際糖價上揚,因此,日本政府決定擴展台灣製糖工業之規模。根據《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史》的記載,林邊溪扇頂端萬隆製糖農場及力力溪扇頂端之大响營等製糖農場之開發,1920年代中期開發完成,共為製糖會社增加了約4200甲的土地。另外台灣光復後,台糖公司開闢林邊溪與力力溪河川三角地開發,獲得淨耕地1132.23 公頃等行為,事過境遷,其因為經濟開發、築堤改變林邊溪、力力溪河道、行水區、水文與自然環境之行為,致影響上游區地下水入滲及補注之結果,到頭來百年後還是要下遊地區來承受。                  

15.林邊佳冬淹水  

(圖15)上游地區失去滯洪平原,每當豪雨來襲,下遊河川則暴漲,甚至氾濫成災。(資料參考:魯台營)

16.內陸低於海平面抽水  

【圖16】因地層下陷,內陸低於海平面,颱風過境必須用抽排方式排水

   

 17.颱風過境下陷區抽水機陣仗  

【圖17】颱風過境時為防止海水倒灌,水閘門關閉,內陸排水則必須靠抽水機抽出

 

結語

  根據屏科大丁澈士教授之調查研究,屏東平原地層下陷之中心為--燄塭村海埔地區;因此,提供一處認識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的良善場域,已經不是「未雨綢繆」,而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爰此,催生規劃「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暨防災教育博物館」於本地區,並建議將海埔庄吳記古厝群保存與修護做為「屏東平原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希望可以創造ㄧ個符合歷史文化保存、環境教育、防災教育及社區活化再生等多贏的局面。 

 面對地層下陷、極端氣候、災害常態化時代來臨,本地區的長期重建,後續如何運用在地特色,組織與結合相關資源,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會是因應本地區特性,後續生活重建、產業重建及文化重建等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 

 從他山之石經驗,地方文化成為地方經濟再生的主要策略。觀光旅遊包括運輸、住宿、餐飲、遊憩與旅遊服務,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也是最主要的就業機會供給者,因此觀光活動被許多國家視為經濟救星,不但創造收入,也有助於解決失業問題。

 

當文化資產VS.地層下陷之屏東平原地理環境探索教育園區

在體驗經濟與體驗行銷來臨的今日

~走向文化、探索地理~

成為佳冬鄉發展文化觀光重要且值得開發的特色

 

18PhotoCap_023抽海水或地下水電表  

(圖18)抽取地下水或海水之電表

20.PhotoCap_001抽海水  

 (圖19)抽海水之水管布滿堤防面

  

21.PhotoCap_新圖片 (3)  

 (圖20)地層下陷的老屋

22.PhotoCap_新圖片 (4)  

(圖21)地層下陷的吳記老屋後院

23PhotoCap_新圖片 (1)  

(圖22)地層下陷的吳記老屋古厝群

 

arrow
arrow

    左堆南岸13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